“在我们这里,每年不管辣椒价格高或者低,来年都会种,面积不会减少。我觉得我们开鲁红干椒去了外地能够代表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农民韩宝庄已经种了30多年的辣椒,看着今年的20多亩地有感而发。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部的开鲁县而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据估计,今年产量能达到2亿公斤。
开鲁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的美誉。红干椒自80年代初开始规模种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6年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开鲁红干椒为什么有特色呢?主要就在于它的色价相较于其他地区生产的红干椒的指标要高一些。每年在交易过程中,我们都严格把关,按照色价进行交易。”
刘学山是开鲁县质监局局长,他所说的色价是红干椒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色素含量的高低和产品着色能力的强弱,对于单品色素,也是直接参与价格核算的重要依据之一。“2010年开鲁红干椒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开鲁红干椒的色价含量一般稳定在14以上。”
“我们在2010年就制定了开鲁红干椒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这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色素含量。”刘学山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品质,当地也严格监管,要求农民在生产环节中也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我们在标准体系过程中,一共涉及104项标准,规范生产技术基本操作规程,以保证红干椒的色价达到我们的要求,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来。”
“我们也会对农民送过来的红干椒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检测之后出具报告,这份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保护农户的利益。”开鲁县产品质量检测所检验室主任张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说,其实当地质监部门对于红干椒质量的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种植环节要检测农田里作物的环肥、氮磷钾、氯离子含量;丰收后检测成品的维生素C、辣椒素、红椒素、水分等含量以确定品质;在交易环节还会检测红干椒的农残和有机氯含量。
“管得可严了。农药、化肥等都不让你超标。地里都有摄像头,在村部就能看见地里的情况。”韩宝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谈及政府的举措他说不出大道理,只是不停地告诉记者,他从每年的收购中感受到,现在开鲁红干椒的品牌已经打出去了。“知名度高,客商就知道,来买的人就更多了。现在我们还搞溯源项目区,不也是为了打品牌么。”
“我们农民当然愿意打品牌,你买个衣服还知道有品牌的贵呢,更别说辣椒了。”韩宝庄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不仅知名度高,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辣椒产量和品质都变高了。“我30年前种辣椒,亩产也就四五百斤,三四年前换了种植品种,现在亩产1200多斤。你看这有多少钱啊!”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开鲁红干椒正在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基地的作用是引领和带动,最终目的是农民增收,产品增产提质。据统计,目前已有1200余户农户加入进来,共有基地4个,面积达到3万亩。